近十几年来,国内大学有两个显著特点:一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,学生的志趣分化十分明显。所谓志趣分化,主要体现在大学中不再仅有只注重功课的单一类型学生,各种追求和选择的学生越来越多。二是从小被家长及祖父辈众星捧月般捧在手心的孩子不仅升入大学,而且已经遍布本、硕、博各层次,甚至已转变角色,成为青年教师。家长们“你是最棒的”等鼓励式教育自然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,但反面效应也逐渐显现,比如以自我为中心,只接受服务、不愿意付出,特别是不能冷静地接受哪怕是客观、合理的批评等。
如今的大学采用的联系家长、共同管理的“家校一体”模式,就是典型的被动应付下的选择,或者说是大学新生代改变管理生态的结果。因为对于家长而言,他们并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受一点儿委屈,“以自我为中心”的学生则期望处处随己之愿,学校又无法只“服务”而不提“要求”。为了减轻责任,大学就只能模仿中小学,由家长参与到管理学生的工作中。
当下的教学管理、教学评估和课程认证便是如此。新生代学生的志趣分化意味着他们是多元的集合体。然而,管理方却想用“标准化”应对这一变化,用“不变”治理“多变”,让“志趣分化”再次重归“统一”。这类强扭的方式除了形成若干文牍和应付评估的“教学材料”外,就只能继续促使教师无所用心地走“教学程序”、学生疲于应试。
上述辽宁某学院的“规定”就是忽视新生代学生的实际、“良好的愿望”没有得到期望结果的例证。本来,北方地区冬季大雪后,众人到周边的马路或公共区域扫雪是一个好传统,也是一道互助互爱的人文风景。然而,一方面大学的新生代在家里是家长的“呵护”对象,很少参加劳动;另一方面,扫雪实属公益性质。公益之所以为公益,就在于它靠的是自觉自愿,既非必须,就不应“规定”。学院方面出台规定未必像网友指责的那样,是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”,但现在看来,它反而让个别缺乏劳动习惯和公益热情的人找到了宣泄不满的理由。
对“成年人”的教育和管理自然不能居高临下,更无须充当“道学先生”,轻率地予以是非评判乃至申斥。“成年人”的教育是以平等为前提的。如果要顺应大学新生代鼓励式教育的习惯,就需要以精神鼓励为主,让先进的学生更先进,让相对落后的学生产生自我羞愧感。古人所谓“知耻而后勇”,并非是通过打击自尊和积极性的方式完成的。因此,积极向上氛围的营造才是关键。
做好疫情“加试题” 打赢脱贫攻坚战 长虹在行动在哪下载安装?英中文化对比之九:“窝里斗”VS团结好用吗?
作者: 公冶洋芳 2024年12月19日 09:50810.82MB
查看936.56MB
查看60.0MB
查看642.69MB
查看
网友评论更多
696阮秋纨u
张贵洪:“中国叙事”受欢迎度不断提升🎵✅
2024/12/19 推荐
187****4336 回复 184****2980:移动社交十年我们如何被改变 一些问题需反思警惕😉来自肇东
187****6964 回复 184****5379:马来西亚华人文协庆祝成立50周年并颁发第十届文化奖🚚来自绍兴
157****2015:按最下面的历史版本❢🐉来自青岛
4417东涛琼102
5分钟“微改革”,带来什么?(大家谈·今天,如何让孩子们身上有汗、眼里有光)⛅⏫
2024/12/18 推荐
永久VIP:数字中国发展提质提速(大数据观察)👨来自梅州
158****1827: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丨非遗文化“混搭”现代科技 张艺谋执导《澳门2049》震撼首演☣来自上虞
158****1436 回复 666🤟:熟人强奸发生之后🐿来自咸宁
595司曼钧na
山西洪洞:八旬母亲患老年痴呆 47岁孝子“装痴卖傻”逗她笑⚤🌥
2024/12/17 不推荐
伏婷栋af:央行“超级周”:打左灯,向右转!💮
186****9001 回复 159****4732:二十五载莲花情丨中西交融 古今同在❀